2018-08-17
大豆,中国古代称之为“菽,为中华五谷之一。”《诗经》有载“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”。《墨子》又记:“耕家树艺,聚菽粟。是以菽粟多,而民足乎食。”秦汉以后,“大豆”代“菽”并广泛应用。最早的‘大豆’记录见于《神农书》<八谷生长篇>,其中载:“大豆生于槐。出于泪石云山谷中,九十日华,六十日熟,凡一百五十日成。”
豆浆是一种以大豆(或豆类)为原料制作的饮料。人们通常认为,豆浆的历史起源是1900多年前,由刘安发明的。中国的民间豆类加工行业还是把刘安奉为豆腐之神,而把他的神像置于工作间。
西汉孝子淮南王刘安非常孝顺父母,其母喜吃黄豆。汉高祖十一年时,淮母偶染小恙,刘安便将黄豆细磨成粉,用水冲之,并加盐以调味,孝送母亲饮用。水入处,却见凝集成乳浆,淡香微清,观之细白匀嫩,如乳母之奶也。淮母大喜,饮之,顿觉神清气爽,病亦立好。于是,孝母豆浆由淮南而流传开来。然而,这种说法尚未得到任何历史支持,史书上只提及豆腐是由刘安发明的。也有人认为,刘安与很多素食和尚居住,豆浆和豆腐的制作都应该是出自和尚的教导。亦或是当时炼制仙丹的道士制作给刘安后,刘安把制作法发扬光大。
关于豆浆的起源,另一个传说出于《金华地方风俗志》和《中国风俗故事集》,认为战国时代燕大将乐毅因父母年老嚼不动黄豆,乐毅就把黄豆磨成豆浆,把盐卤洒进豆浆,结果成了豆腐。又说医生开了石膏,乐毅把石膏放进豆浆,结果做出的豆腐比放盐卤更好。但这两本书都只是提及这说法是地方的豆腐师傅口传的故事,并无引用更加明确的历史证明。
此外,最早的豆浆纪录是在一块中国出土的石板上,石板制作年份约为公元25至220年,上面刻有古代厨房中正在制作豆浆的情况。于公元82年撰写的《论行》的一个章节中也有提到制作豆浆的师傅害怕雷会破坏他们的产品。由此,可见豆浆在我国的起源非常早。
(以上为转载内容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)